觀察鷺鳥,教我學會專注。
過水、上水、撲水、捉魚
引頸望穿秋水
海水流動的映像,令人想起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油畫。當我觀看錄影片段中的海水,感覺如萬花筒,令我頭暈眼花,但想起鷺鳥每天都望着流動的水去覓食,不禁佩服牠們的專注與創造主所賜予牠們的特殊的視覺能力!
我以前對鳥類沒有興趣(除了卡通片中的翠兒),但昨天下午在朋友引領下,到銅鑼灣避風塘,竟然同時欣賞到三種鷺鳥齊在覓食 - 小白鷺、類似池鷺 (Chinese pond heron) 的啡色品種,還有通常在夜間才出動的夜鷺。今天在香港仔南避風塘海濱,竟近距離地再遇上小白鷺在近岸覓食,始發覺在現場實地觀看小白鷺令我感受很大,因為牠們真的很迷人、很可愛。
小白鷺及一隻類似池鷺的鳥,各自覓食
站在艇邊角落,灰藍翅膀、白腹、外型像企鵝的是夜鷺
詩人杜甫有一名句:『一行白鷺上青天』,究竟白鷺有甚麼特別?我為甚麼會被牠們吸引呢?
首先,與街上所見的鳥類比較,白鷺的體型較大,加上雪白的羽毛,令人感覺清雅脱俗。鷺鳥翅膀長而尖,伸開雙翅滑翔時形態似麻鷹,但與麻鷹比較,白鷺大多低飛,因此比較容易觀察;而且無論是飛行、展翅、降落、站立、步行的姿態,均高雅如淑女(除了捉魚及爭取有利位置之外)。以前遠觀,見牠們成群飛過,還誤以為是海鷗;現在近看,始知是白鷺!
此外,小白鷺喙長、頸長、腳長,而喙及腳均為黑色,因此與白色的身軀形成清晰對比,所以牠們的一舉一動,令人較易看清楚。
牠們站立時收起翅膀,身型顯得纖瘦,令我以為牠們很柔弱;但當見到牠們一躍而起展翅翱翔時,修長而雪白的人字形翅膀,一上一下有序地擺動,卻是充滿力量,而且姿態很優美。因此,最教我興奮的是看到牠們飛翔,尤其是有同伴或成群地飛翔時的情景。
小白鷺聽覺靈敏,被我拍照發出的「卡擦」聲嚇得飛走
牠們最有趣的動作是將頸項逐漸伸長,我每次見到都想發笑!牠們低頭覓食時,收縮起長長頸項,但仍會向前一伸一縮,埋頭埋腦的樣子,儍乎乎的。
在石上行、伸長頸項
最欣賞的是牠們超出常人的視力,可以望着不停流動的水面,大概不會像人的眼睛般感到眼花撩亂吧?除了專注力,牠們每當見到獵物時便出撃,行動有很強的爆發力。
牠們最沒禮貌的動作,是會爭位!看以下照片,小白鷺飛過來趕走啡色的鷺(不肯定其種類):
小白鷺突然飛過來搶有利的覓食位置
至於最令人奇怪的動作,則是反覆地將魚吐出又再用喙夾起,可能要令小魚順其嘴形方向才能吞下。(有資料指出需要魚的頭部向喙內)
小白鷺一再將魚吐出然後又將牠夾著,
調整魚頭部的方向,最後才吞下魚
調整魚頭部的方向,最後才吞下魚
網上查看一些有關鷺鳥的資料,原來除了極寒的南、北兩極、西伯利亞北部及極乾旱的非洲、阿拉伯、澳洲中部等大沙漠之外,全世界也有鷺鳥,而且品種也很多。但一想到雪白羽毛的大、中、小白鷺,總覺得牠們的外型及體態優美,大概是上主的特別設計;與習慣在高處飛翔的麻鷹相比,我們可以近距離欣賞水邊的白鷺!
不過,香港仔避風塘及銅鑼灣避風塘,原本是海灣,但經過填海造地、拉直岸邊、減少天然淺灘,令鷺鳥不得不重新適應生態環境的轉變,才得以存活下來。興建南港島綫鐵路及去年超強颶風吹襲下,令香港仔避風塘的小白鷺數量減少,今年才見回升,牠們在香港這城巿森林的港灣棲息,生態環境實在毫不理想。
原本在晚間才出沒的夜鷺,午後站在橋墩下覓食,
避風塘的水其實不算清澈,但亦不能挑剔了。
牠們也令我想起主耶穌的教導:「不要為生命憂慮……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見到鷺鳥令我想起不需要為生命憂慮;天父既眷顧牠們,也必眷顧我。
終於覓得一尾小魚
*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