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過敏症 Human Allergies - 岡田尊司著作



      這書名真吸引,也很新奇!

      人際過敏症?醫學上真的有這種過敏症嗎?

      是否對人的說話太過敏感、性格孤僻自我、不喜歡社交活動的人?

      岡田尊司是一位多產的日本精神科醫師(醫生)。筆者先後閲讀了他三本被台灣出版社譯成中文的著作:

1. [人際過敏症]

-日文版2015年(中文版2016);

2. [容易受傷不是錯]

-日文版2017(中文版2019)

3. [依戀,情感關係的温柔解方]

-日文版2018(中文版2021)


      三本書雖各有不同重點,但亦可見他一步步地組織與整合三大範疇:人際關係、過度敏感、依附理論。


      從精神科診症和輔導的經驗中,他體會到有些人與其他人的相處出現問題,比一般人敏感許多,甚至在認知與心理上表現抗拒,而且對象是生活中關係密切的人,例如父母、情侶、夫妻,以至上司下屬和同事。他於是用「人際過敏症」去形容這種情況。


       岡田形容人際過敏症,就像食物過敏或花粉過敏,共通點是排斥「異物」。


      不過一旦對「異物」(人)產生抗拒反應,就會變得越來越敏感,甚至將原本不應該排斥的人(例如其他親朋戚友和同事),也視為排斥甚至攻擊的對象,例如責罵、侮辱、吵架。(5,67-68頁)


     患上人際過敏症,不止對某些人產生過敏,而是對任何人都容易產生過敏,而且程度越來越強,發展下去,會嚴重影響家庭生活和工作。(13頁)


      這種抗拒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甚至與對方的關係本來很好,但忽然間無法接受對方;一旦發現無法接受對方某一些情況/表現,就會連他/她所有情況/表現也無法接受。這種情況會一再出現在不同對象的身上。結果人際過敏症的人,在團體(人際關係)中就感到非常疲累。(11頁)


      封面小字這樣概括了人際過敏症的特徵:「人不可能不依賴他人生存,但是距離越近,就越容易產生各種抗拒。對任何人都同樣很敏感,無論換了多少對象、換了多少間公司,還是會一再發生同樣的事情。就算你想改變周圍的人也徒勞無功。真正應該改善的,是當事人自己的人際過敏症。」(在5-6頁有詳細解釋)


九種特徵(15-26頁)

      以下是「人際過敏症」的九種症狀(括號內容部分是原文重點,部分是筆者補充以助理解的):

1. 人際關係因為過敏而容易受傷(指情感、心理上);

2. 被負面情緒困住(慢性情緒失調,被憤怒、怨恨激烈的負面情感困住,有時還會爆發出來;小小壓力也過度反應,企圖把責任轉嫁給周圍的人,又或自我封閉,以切斷感情來保護自己;對未來想法過度悲觀);

3. 難以處理憤怒、具有攻擊性(例如責罵、侮辱人);

4. 寬容度或接受程度低(例如對他人不寬容、過度嚴格、過度潔癖,失去溫柔體貼,難以忍耐別人的缺點,攻擊與偏激的言語過多,習慣責備他人的過錯而不是讚美他人的優點;堅持己見,將自己的錯合理化。成因大多因為當事人自己的成長遭遇也是這樣);

5. 身心不適(情緒、心理,甚至身體上感到不適)與依附行為(過度依附某人);

6. 比起「大同」更在意「小異」(難以接受對方與自己的差別,例如思想、價值觀等);

7. 被自己的觀點(想法)困住(難以從對方角度思考);

8. 就連最值得信任的人都要對抗(例如父母);

9. 連自己都無法確實感受自己(過度自卑、不能肯定自我的價值、空虛感;與人交往有問題時,覺得是自己的缺陷、自己失敗、不值得別人愛;做甚麼也不安心,成功時也覺得最後還是會失敗 - 一味否定自己和思想負面;表面是愛別人,但打從心底對別人有恐懼與不信任)。

        岡田更指出這些負面情感的人被誤解為憂鬱,但只有部分是真正憂鬱,「大部分是連結了適應障礙或負面認知的慢性情緒失調(心境惡劣障礙),所以若施以憂鬱症的治療也沒有效。(16頁)

      這些形容是否似曾相識?是否也認識這些人?

      所以這本書不單適合人際過敏的人閲讀,亦適合所有人去了解人際過敏這種現象。岡田更指出人際過敏症正在現代社會中快速擴散。(11頁)


      筆者相信其中一個主因,是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不健全的家庭,影響兒童心理發展,導致依附障礙。如果父母本身成長時有依附障礙,也會影響下一代的成長,造成連鎖反應。


      「生存的痛苦、孤獨、造成心靈混濁的負面情感,追本溯源都是來自人際過敏症......若企望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想幸福的生活下去,那就一定要對人際過敏症有所理解。」(第6頁)


與「高敏感」比較

      「高敏感」論的專家 -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2014年出版了'Highly Sensitive People'一書(按:中譯書名「高敏感是種天賦」,不甚準確),也提出有些人的敏感度高,主要是感官和人際關係方面。她的書比岡田這書更早出版,不知岡田是否參考了她的見解。


      比較兩人對於「高敏感度」的論述,最大的分別是:桑德所識別的高敏感一族,多方面也比別人的敏感度更高,彷彿天性如此,是腦部自然的反應(腦神經科學),特別是各種感官的敏感度高,引致人際相處容易敏感,感受特別深,影響社交生活,什至被形容為內向、玻璃心。岡田則認為人際敏感度過高的主因是依附障礙、壓力或創傷等。


[容易受傷不是錯]
岡田尊司

      岡田其後的著作「容易受傷不是錯」,將「高敏感性」細分為三類,比伊麗絲桑德更深入全面,分別是神經學(腦神經科學,neurological)、心理社會(psychosocial)、病理(pathological);而「人際過敏症」一書,主要分析心理社會方面的高敏感。


成因

      由於成因有多方面,岡田用四分三的篇幅,解釋人際過敏的特徵及成因,最後才用四分一的篇幅提出建議。


       第二章及第三章解釋人際過敏症的成因,包括人類的本性、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特別嬰幼兒時期母親與子女之間是否有穩定依附-安全的心靈依靠關係)、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受到挫折的愛、自戀的人格、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壓力(例如來自上司或同事的壓力)、創傷(例如被人虐待過)生理學、發展障礙等。

       傳統觀念以為抗拒與人交往、人際相處表現過敏的人是自閉症(一種發展障礙),尤其因為評估項目包括人際方面;但岡田以相當多篇幅,解釋大部分的人際過敏,並不是因為性格孤僻、自閉或不善社交,這扭轉了一般人的誤解。

      第四章詳細解釋各種依附障礙類型對人際過敏的影響,例如「抵抗/矛盾型」、「控制型」、「恐懼-迴避型」的混合型。

克服方法

       其實人際過敏的人也需要與人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因為這是人類的天性;而克服方法,主要是與人重建穩定的依附關係(有些人譯為依存關係)。一旦與安全堡壘(safe base,也譯作「安全基地」,即「心靈依靠」)建立了穩定的依附關係,與其他人的相處也可改善。


      由於此書較「依戀,情感關係的温柔解方」一書更早,不預期讀者會了解依附障礙,所以岡田在第四章和第五章,詳盡地解釋各種依附障礙和克服方法,內容與「依戀」一書有不少重疊

一、改變過度的異物認知:

- 區分事實與推測(176-178);

- 停止恣意的加上關聯或一般化(179-182);

- 周圍人的眼光其實意外的寬鬆、專注在「事實」上而不是受過去經歷所影響而產生懷疑(182-184)

- 理解對方的苦衷(188-189);

- 掌握兩個關鍵:同理心與自我反省的能力(190-192);

- 減少跟令自己「過敏」的人接觸、保持距離(192-193)


二、活化「抑制人際過敏的機制」:

- 穩定依附關係(193-196);

- 自戀轉移(206-207);

- 用誘導的方式逐步脫敏化(減低敏感度)(213-214)。


讀後感

       讀者就算不大了解心理學,這書也不難明白,因為岡田用了許多個案去幫助讀者理解每個重點。


       如果家人或朋友有人際過敏的情況,我們其實不易明白他/她們的「奇怪」表現,結果會加深誤解、相處上造成問題,彼此都感到受傷害和痛苦。


      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不明白為何難以與人深入交往,好像經常碰釘。究竟是別人有錯,抑或自己有問題?


      若能明白「人際過敏」這套理念,就能解釋許多連自己也不明白的情況了。


      改變自己,始於理解自己,,明白問題所在,以及有改變自己的意願;但如果連自己都不想改變,又或者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那麼其他人就更難幫助當事人去改變。


      不過,其他人若理解當事人表現背後的原因,就會多一點同理心,多一點接納,而同理心和接納,對「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是大有幫助的,是改善關係的起步點。


筆者評論岡田尊司「依戀」一書,連結是:https://footprintsinsand2016.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html


評論伊麗絲桑德「高敏感」(Highly Sensitive People)一書,連結是:https://footprintsinsand2016.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20.html?m=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