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書店發現一本新書,是由韓國精神科女醫生金惠男所寫的新書《你和我之間》,主題奇特,因為竟然主張人與人之間要保持距離,包括戀人、夫婦及父母與子女之間,這聽起來好像不合符常理吧!
這些教讀者人際關係的大眾心理學書籍,放在書店的當眼位置,因為我們讀過的大中小學課程,都沒有教過我們這些人際關係的技巧!好像人人都天生懂得應對,不用學那般。但許多人都會說:工作上所遇到最難應付的都不是事情的問題,而是出於人的問題……人際關係是最難學的學問,就連戀愛和婚姻及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等也越來越難圍繫。究竟問題出在那裡?
一般暢銷的心理學書的封面,都有畫龍點睛的重點句去吸引讀書者,而《你和我之間》這書的封面,正正有以下精句:「找到遠不孤單,近不受傷,剛剛好的距離」。「為你解開人際關係中的真實困境」。這些都可能是不少人的心願。
這書與筆者早前在Youtube見過的一段短片的論點相同,該短片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要保持距離,因為距離越近,就越容易出現問題,期望越大,結果失望越大。
這亦不禁令人想起中國古人所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明白是甚麼意思嗎?
不過金惠男醫生的書裡,不止認為君子之間需保持距離,而是所有人 -家人、戀人、朋友、同事。
筆者讀完這書後,認為她的許多論點都很有道理,能夠揭示人際關係種種問題的根源,並且能夠提醒人、幫助人,因此值得推介這書。
金惠男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概念的人。她在第一章「人與人之間需要距離的理由」中,指出第一個提出「私人空間」(personal space)這概念的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在《隱藏的維度》一書中提出四種類型的「人際距離區」這種概念(58-60頁):
1. 親密距離區(Intimate Distance Zone)
2. 個人距離區(Personal Distance Zone)
3. 社交距離區(Social Distance Zone)
4. 公眾距離區(Public Distance Zone)
金惠男醫生基於這概念的第一、二、三類,提出相應的三種距離:
第四章. 我和家人、戀人之間所需的距離:0 - 46cm;
第五章. 我和朋友之間所需的距離:46cm至1.2m(即120cm);
第六章. 我和公司同事之間所需的距離:1.2m至3.6m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與人保持距離好像不是好事,因為距離好像意味着關係不夠親密和有隔膜,但金惠男指出,『保持距離並不代是表漠視對方』,她所指的距離,『是指對方與我之間的「尊重」』,而『尊重,是指如實地承認對方與我不同的事實。』(54頁)
西方文化重視私人空間和尊重,中國傳統文化比較少談這些字眼,又有誰會想到尊重對方就等於應該與對方保持距離呢?更何況一般人都會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應該沒有距離?但金惠男卻指出,『越是親密的關係之間,越需要為彼此保持適當的距離。』(57頁)
她的論點獨到:『如果希望彼此受到較少的傷害,如果希望變得幸福,而不受人際關係所困擾,那麼請保持距離。兩個人之間有距離,從來就不是件令人遺憾的事,而是會讓彼此感到自由而開心,如果你曾經有所體驗,就會明白這一點。(55頁)......請試著勇敢一次,保持距離並不是變得疏遠,這當中意味著彼此尊重,因為藉由保持距離,我們將得以喘息,也會明顯地體會到關係變得更好的感覺。』(62頁)誰不想改善關係和幸福呢?
她的論點與岡田尊司的論點相同,後者指出擔任安全堡壘的人,緃使原則上與當事人是最緊密關係的人,但『世界上也有無論如何都不懂反思、自省,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父母或伴侣......這類案例必須先和對方拉開適當距離,以確保個案本身的安全穩定為優先。等經過一段充分時間,或個案也找到其他安全堡壘,本身狀態完全穩定下來,也有多餘氣力了,才能再次嘗試修復與對方的關係。』對於岡田而言,保持距離的做法是例如:不要向對方過問太多,對方願意說甚麼就聽他說,而且不應做任何有可能威脅到對方的安全感的事,又例如嘮叨地詢問對方討厭聽的話,或是對對方做出不必要的指點,使對方感到不安,失去安全感。(岡田書166-167,171,174頁)
金惠男原本是韓國一位有成就的精神分析專科醫生,卻在四十二歲之壯年患上帕金森氏症,結果因為身體日漸僵硬,令她由一位工作出色、持家有道、幫助過無數患者的女強人醫生,變成需要事事倚靠人的病人。
她在書中並沒有談及太多學術理論,而是從自己過往與丈夫、婆婆、子女、上司、同事等等的相處當中,以及她的病人的經歷,去驗證愛德華‧霍普的理論。她指出我們無論與誰的關係,都應該貫徹這種「保持適當距離」的大原則,因為人際間的問題,不少因此而起。
她指出:『肯定有一種最佳距離,不會讓人因為過於親近而受傷,也不會因為太過疏遠而感到孤單。』但保持距離也並非因為怕受到傷害,她說:『如果我們不能做好受到傷害的心理準備,就無法與任何人變得親近,也無法得到我們渴求的愛。』(61頁)這點挑戰讀者:若想得到渴求的愛,就要做好受到傷害的心理準備。
保持距離也不代表要處事獨立而不想依賴別人 – 在「不要將獨立與孤立混為一談」的章節中,金惠男指出,『一個自尊心弱的人,由於擔心會失去自我,甚至不想依賴他人。因此,一個真正獨立而堅強的人,並不是凡事都自己完成,絕不依賴別人的人。』(97頁)
金惠男提出夫妻相處之道的五大要訣,而第一點是「不要對彼此期望太多」 (168頁) 。我想這對於其他關係亦適用吧!
對於交友之道,她指出要好好傾聽對方而非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一個要訣是『不要試圖改變朋友』。『如果再三地指出對方的缺點,並且強迫他要改進,那麼彼此的關係只會更加惡化而已。.…..如果你真心為朋友著想,應該能夠忽略他的一些缺點和錯誤,就像朋友接受你的不足之處一樣。』(215-216頁) 我想這對於夫妻、父母與子女之間也一樣適用吧!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因為現今社會的風氣是自我中心、理想主義及太容意去批判人,太容意去找別人的錯處,太想別人很快便可以改進弱點,但誰都知道『愛之深、責之切』這講法已經難再適用,只會破壞關係。
對於時下潮流機不離手用社交網站(社群網站,SNS)作為人際交流方式的人,金惠男醫生解釋出現問題的原因,並作出了許多提醒,例如:「為什麼越是沉浸在SNS,你的自尊心就越低?」(221頁),社交媒體難以真誠或長篇的對談(223頁),而且有局限性(224頁),因為並非當面交談,只剩下20%的語言,所以不能知道對方真心的意思(224頁),而是『我們都會以自己所想要讀到的方式來閱讀對方所寫的內容。相反地,我們自己的心意,也可能被誤解了。因此,如果人們只靠SNS,而沒有經常碰面的話,彼此了解和達成共識的能力將會減弱,透過聊天所產生的複雜而微妙的情感處理能力,也會下降。』(224頁)這些論點,完全解釋為何現今這世代的人覺得與人溝通越來越困難,甚至據一些專家所指加劇了焦慮與憂鬱的人的比率!
金惠男提出有力的另一點,是社交媒體形式的交流『使人們可以實現強烈的情感交流,例如,如果他們在網路空間中找到一些共同點,就會突然變得很親近;但是,當這種期望受挫時,就會產生相當激烈的憤怒。』(225頁)這與精神醫學博士姚乃琳在《大腦修復術》一書中提到的「獎賞預期誤差理論」是一致的。
澳洲也曾經在小學生之間的群組做過研究,連小學生也會在群組中說出一些批評別人的說話,而那些說話是當面不會說的。所以看來很諷刺,當社群網站將人的距離拉近,卻更易傷害對方和受到傷害!
對於職場的同事,金惠男解釋同事這種關係難以在工作時成為最佳的朋友關係,若想同事成為最佳的朋友,是當調職或轉職之後。(232頁)
金惠男亦有趣地列出六種在職場中奇怪的人,相信打工一族都有共鳴:嫉妒心和猜忌心強的人、滿腹牢騷的人、十分自戀的人、馬屁精、只會談論自己的人、習慣性的懷疑論者。(234-239頁)
在職場中,最難受的是人人意見不同,甚至備受惡言批評而飽受困擾,但相信這問題也不單出現在職場,包括在親朋戚友之間。金惠男其中的一章正是以「努力想滿足你所認識的每個人是瘋狂之舉」為題!一般人都有一種潛在的希望,是自己面面俱圓,廣受歡迎,但金惠男指出:『只要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人喜歡我們,真就的是令人感激的事。』(250頁)這真的幫助了許多人放下對人對己不切實際的期望。
她指出:強迫自己去滿足所有認識的人,代表我們十分害怕被人討厭,但我們應該面對現實,就是即便我們嘗試滿足所有人,還是有人不喜歡我們。所以她呼籲人不要苛待自己,不應為滿足別人而活,因為別人都是為自己而活,所以我們也應根據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250頁)她的一位病人很怕上班,就是因為無法面對討厭自己的同事而飽受精神困擾所致。
以下列舉一些金惠男對人際關係的洞見:
- 不要對彼此期望太多(168頁)
- 重於真誠地傾聽對方而非表達自己(204頁)
- 沒有人能夠被所有人喜愛(249頁),不要努力想滿足自己所認識的每個人(248頁)
- 不要期待自己交遊廣闊(216頁)
- 若想結識好朋友,首先自己要成為好的朋友(意即好好地對待他人)(214頁)
- 無論我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他人,我只能改變自己(255頁)
- 請好好守住朋友的祕密,絕對不要透露給其他人(217頁)
- 關心別人的哀痛,在別人哀傷時予以支持(218頁)
- 不要倚賴社交網絡SNS作為人際交流,因為有許多問題;越沉浸在SNS,自尊心便越低(220-226頁)
- 視同事為同事而非朋友,最好的朋友關係是在調換部門或轉換跑道後(228頁)
- 只要有個第一時間可以趕來的朋友,就是成功的人生(209頁)
- 你我之間劃清界線是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是讓關係誤入困境(封面底頁)
- 越親近的人越需要對話,越相愛越要發現彼此的不同(封面底頁)
這本書那麼多精句,帶給讀者許多真知灼見,真的要再三研讀,才能一一細味當中的道理如何應用於自己的身上。
原書:《你和我之間》,金惠男於2018年原著,中文版由何汲譯,臺北市大田出版社於2019年出版。
有關岡田尊司的書,詳情見再前一篇文章的介紹:https://footprintsinsand2016.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html?m=1
x
多謝妳仔細介紹這本書,金醫生將她的觀察和洞見闡釋給讀者,值得細讀。
回覆刪除謝謝你的回覆和鼓勵!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