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
我留意到一位攝影愛好者,
連日來在香港公園的最大池塘,
架起長長的鏡頭拍攝。
我當時不禁想,
他的目標是什麼呢?
難道是水中的錦鯉?
於是我在相若時間,
站在同一位置,
才發現他拍攝的,
可能是水中的樹木倒影。
其後我沿著池邊漫步,
更欣賞到浮光漾影,
眼花撩亂,
猶如觀看兒時的玩具「萬花筒」!
池邊對岸種有皇后葵和水黃皮樹,
當微風吹拂水面,
婆娑的樹影便在水面不斷擴展蕩漾,
形成奇幻的漾影,
有如「動畫」版的馬賽克(mosaic),
難道這就是唐代詩人禇亮「臨高台」詩中所指的「漾影」?
以下是錄像片段,
水聲來自附近的人工瀑布。
然而YouTube 的錄像經過壓縮,
無論色彩和解析度都大為失真:
看見這種「萬花筒」的「浮光漾影」,
令人不禁聯想起印象派大師莫奈(Claude Monet)的名畫,
用雜碎的筆觸,
記錄他印象中的荷塘漾影。
莫奈的居所有庭院和荷花池,
據聞他曾經在一年之內,
畫了二百多幅荷花池景!
但為什麼他要重重覆覆地在同一地點繪畫呢?
原來一年四季,
無論太陽的位置、
陽光照射的角度、
四時的雲量與天色、
風向和風力,
以至池塘四周植物生長的變化,
均會影響池中倒影,
例如當時間尚早,
陽光還未照射到池塘中,
或雲量較多時,
便沒有浮光。
於是我受了莫奈的啟發,
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期間,
分別在上午、中午或下午,
在同一池塘比較浮光漾影,
才更明白「浮光」與「漾影」這兩種自然現象的原理。
與照片相比,
只有錄像才能更展現其動態美!
池塘右岸有一塊石伸出來,
當微風吹拂池水,
綠影蕩漾至石邊時受阻,便會迴蕩,
形成「漾影」;
由於池邊的樹影顏色不均,
以5倍近攝,漾影更明顯:
鏡頭由下而上,可見漾影的變化:
這些主要是漾影,
原來當太陽照射到池塘時,
水面就會產生浮光;
便照射到這個從東面向西伸延的池塘裡:
相差兩分鐘,
浮光已沒有那麼強;
而且波平如鏡,
右邊石塊並沒有漾影出現,
所以視乎風向,微風吹拂水面,
如果從池塘的北岸(即照片上方)觀看,
景象便完全不同;
但站在南岸向北岸觀望,
太陽直射,
角度比冬日更高,
浮光便更早出現,
所以浮光也視乎池塘四周環境,
陽光是否受到建築或植物遮擋,
陽光從山坡樹間灑向水面,
有趣的是,
漾影原來是對岸蒲桃樹的倒影入水,
池塘岸邊石塊呈現漾影的位置,
簡單說,
如果沒有樹影遮擋的池水會很明亮,
即泛起「浮光」,
受樹影遮擋的水面,
以下是池塘從左至右的畫面,
微風從左上方吹拂柳樹下的一池春水,
當風更大時,
水面被吹縐,
「浮光隨日度,漾影逐波深」,
可能就是這些自然現象;
而吸引莫奈的,
後記:
靈命日糧2022年9月19日的文章中提到一位小孩,形容植物在狂風中擺動,好像向上帝揮手:
大自然界提供了許多證據,證明神是創造天地的主宰,細心分析自然界的規律和現象,就會明白一定有一位總設計師(當我分析所見的種種自然現象,便越加體會這一點),地球不是「撞」出來的,但許多人寧願相信由人所想像的「進化論」或「無神論」,自圓其說,強詞奪理,不肯正視世界和宇宙是由一位神所創造和設計的(這一點在聖經中早已提及)。
世上沒有任何其他宗教有一套完整的「創造論」和預告未來的「末世論」。基督教不單是宗教,而是引導人去認識這位造物主,明白祂和自己的關係,以祂為自己人生的引導者。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