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會快樂?快樂的秘訣

      快樂的秘訣是什麼?誰人不想知道?但世上真的有「快樂秘笈」嗎?

      近年走進書店,不難發現在科普或心理學的分類下,有好些書籍與快樂有關,因為題材很吸引,也因為世上不快樂的人越來越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抑鬱已經成為首幾項的疾病之一!

      其中一本書 'Unleash the Brain Power',中文譯名《改變人生的大腦鍛鍊》,是日本腦科學博士岩崎一郎著作。封面小字很吸引:

「活化腦島皮質6大法則
      教你用意念扭轉命運
                  變得更快樂」

      這看來非常簡單,但若要變得更快樂,真的那麼簡單就可以嗎?



      翻閱內容,原來封面的介紹有些誤導,因為岩崎所提出的六種鍛鍊大腦的方法,目的是邁向幸福充實的人生及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非快樂的人生,兩者含意不盡相同。

      另一本書 'Habits of a Happy Brain',中文譯名《創造快樂大腦 - 重塑大腦快樂習慣》,由美國意大利籍博士布魯寧(Loretta Graziano Breuning)所著,解釋腦部分泌的四種「快樂化學物質」,教人如何得到快樂。


        這些都是時下最流行的腦科學,不過岩崎一郎的理念,有別於布魯寧提出的腦部化學分泌。


鍛鍊大腦的六大秘方

      岩崎所提出的六種「大腦鍛鍊術」(15頁)是態度和思想方面的:

1. 「普遍的感恩」(being的感恩) - 可以讓腦部迴路出現正面(良好)變化;

2. 樂觀的心態 - 可改變人生;

3. 和合得來的家人與朋友相處 - 鍛鍊腦島皮質的「優質人際關係」;

4. 利他主義 - 最能活化大腦機能;

5. 正念(mindfulness,在香港譯為[靜觀] )- 調整身心,讓大腦成長;

6. 對壯麗的大自然感到敬畏 (awe)- 能夠活化大腦。


1.「普遍的感恩」(thankful because of being and not doing)

      岩崎指出感恩有分為doing(恩惠的感恩) 和being(普遍的感恩)兩種。

      他強調,逆境時仍然能夠感恩的人(即「普遍的感恩」),可以鍛鍊出「感恩的腦迴路」(93-95頁),讓腦部迴路出現正面的變化,而且不單是值得感恩時才去感恩(那只是「恩惠的感恩」,而且會令人變得負面,78-80頁)。

      他更引用研究去證明常保感恩之心(即「普遍的感恩」),能抑制身體的發炎情況、提升免疫力、不容易憂鬱;甚至激發意願,打通成功的迴路。(81-83、91-92頁)

      這一點十分配合使徒保羅在聖經的教導,例如: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雅各書》一章2節)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18節),重點是「常常」、「凡事」!

      「凡事謝恩」完全對應岩崎一郎的講法:「要想時時處於感恩的狀態(例如知足),即使只是小小的感恩也好,每天都必須持續抱著「感恩之心」,鍛鍊感恩的腦迴路。

       感恩的腦迴路經過鍛鍊,就很容易發現感恩的來源,並趨向時常感恩的狀態。」(94-95頁)這比正向心理學提倡的正面思想,更進一步。


2. 利他之心 - 無私遠勝自我

      中國人也有兩句古語:「知足常樂」、「助人為快樂之本」。原來腦科學的研究結果亦證實如此,而岩崎所提出的「利他主義最能活化大腦機能」,正是與「助人為快樂之本」有關。(207-247頁)

      其實《聖經》和基督教信仰也提倡利他主義,想不到研究也證實這對腦部是好的!岩崎說,當我們為他人祈求幸福時,能大大活化「大腦的油門」(位於前額葉皮質區左側),這能讓我們感到幸福(56-59頁);利他的行為更能促進帶來快樂感的腦部內分泌多巴胺(221-223頁)。

      相反,如果一個人太自我中心,則不能均衡協調地使用整個腦部,腦部功能便失去平衡(56-61頁)。


3. 樂觀才會快樂,不是快樂才樂觀!

       岩崎解釋,原來,不是有了快樂的遭遇才會樂觀,而是保持樂觀的人才會快樂;不是因為有好事發生才變得樂觀,而是平時就要保持自己的心態樂觀,這樣便能在腦部創造正向的循環,在任何情況下,包括困難時,仍能保持樂觀。(109-110頁)

     至於保持樂觀的秘訣(112-152頁),簡單而言是:

- 回憶、感受、思考等都要正面;

- 說正面的話;

- 注意正面的事和自己做得好的事,那怕只是小事;

- 避免以負面角度看待事情和接收負面的話;

- 保持笑容和主動與人打招呼;

- 做那些自己擅長和做得好的事;

- 將注意力放在成長上而非成果上,就算小小的成長也好;

- 別假裝樂觀。


       這些又與《聖經》《腓立比書》四章8節異曲同工:「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聖經》《箴言》17章22節亦指出我們要保持心境喜樂,對身體的效用尤如良藥:[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保羅在《羅馬書》中也說:[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


4. 建立優質、温暖、交心的人際關係

     岩崎引用研究結果指出:對人生起決定作用的,是人際關係而不是成長環境!(156頁)「幸福的人都有一些共通之處。那就是他們一直都擁有充滿溫情、能與他人交心的人際關係。」(157頁)

腦激素BDNF

      有研究指出「孤獨是大腦的‘毒藥’」(159頁);另一個研究指出,長期孤獨的人會減少一種名為BDNF的腦激素以及其他腦激素或神經傳導物質,所以有內心交流的對象,大腦就能得到鍛鍊。(161-2頁)
      不過他也指出,「[獨自一人](按:獨居的人)不代表會[覺得孤獨]。......只要是能由衷感受內心交流的人,即使孤身一人,也不見得會覺得孤獨。不管相隔多遠,只要擁有能夠交心的關係就不會覺得孤獨。......只要脫離孤獨的狀態,重新融入社會,BDNF的分泌量就會增加。......只要有對象可以分享心情,就不能算是孤獨。」(160-3頁)

安全基地

     岩崎提到,依附理論原本是針對親子關係,但也應用到成人身上 - 成年人也需要如避風港一般的「安全基地」(safe base),這會對身心造成影響。(167-170頁)

催產素

      此外,只要能與別人建立內心的交流,也能大量分泌催產素,這亦是一種幸福荷爾蒙,並使大腦更加能夠抵抗壓力(大腦不容易感受到壓力,身處壓力下也能樂觀面對)。(174-177頁)

合一:彼此了解、交心的團隊

         岩崎雖不是基督教,但他提出的重點,竟然也對應聖經:「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以弗所書四章3節)。

      因為腦科專家的岩崎,也大力提倡「共同體思考」(即是將對方視為夥伴、「共同體成員」),遠勝「個人分離思考」(即是以自我利益為首要考慮),若團隊成員之間,能建立內心合一的關係,就能發揮集體智慧,也能為自己帶來幸福。(178-185頁)

        人類真是群體的動物。研究證明,只要身邊有其他人,不論是否與自己有關的,也會被激勵,專注力會提升,潛力也得以發揮,即「聽眾效果」。(199-202頁)這又一次吻合《聖經》指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傳道書》四章9-12節)。


5. 正念冥想(見下文「讀後感」)


6. 敬畏大自然(awe)的體驗

       岩崎提出awe的體驗能充分活化大腦。這是指當人因為大自然的壯麗和宇宙的深廣而覺得自己很渺小時,會變得更謙卑,也更願意包容別人、存感謝之心,這樣便會變得樂觀,更想貢獻世界,而大腦的活性也會高出十倍甚至百倍,並且往往會在這時候找到人生的志向(目標)、關心未來,視野更闊。(290-296頁)

       這點也對應《聖經》所說,人類應從觀看大自然,產生敬畏造物主的心:「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章20節)

        此外,岩崎指出:

- 越多awe體驗的人,白細胞介素6的濃度會下降,減少身體慢性發炎,能延長壽命(297頁);

- 曾有過awe體驗的人,比較懂得思考,也比較能看穿謊言(298);

- awe對身心帶來多種裨益(298-299);

- 腦島皮質較厚的人,較容易感受正面的awe體驗,而鍛鍊腦島皮質就是鍛鍊大腦(304),如想擁有幸福的人生,就必須這樣活化大腦(306)。

        除了以上六大法則,岩崎最後總結「擁有人生目標、志向崇高」對身心的重要性;若依照他的大腦鍛鍊術,就人人都可擁有幸福富足的人生(340-345)。


用45天創造快樂的大腦

      布魯寧一書,則重點教人如何用45天去改變大腦舊有的「核心神經化學物質電路」,透過持續的新習慣去建立新的路徑,以提升四種大腦裡面製造快樂感覺的內分泌或荷爾蒙(15-25頁)。


四種快樂的腦內分泌

      四種令人感覺快樂的內分泌是: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催產素(oxytocin)、腦內啡(endorphin,或譯作「安多芬」、「內啡肽」);每種的來源不同,而它們所給予人類的感覺也有分別,用以激發不同的人類行為,這真是人類獨有的特質:

1. 多巴胺是當我們的需求或期望得到滿足之後的腦部內分泌,它為人類帶來動力,例如追尋理想、完成工作;

2. 腦內啡是在痛苦中產生的,可以令人忍受或暫時忘卻痛苦,例如在長跑過程中感到非常辛苦的時刻仍堅持下去,或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激發我們拼命逃離危險;

3. 催產素是依戀荷爾蒙,與温柔的情緒關係密切,是與其他人在一起時的安心感,照顧他人時腦部便會分泌催產素,這有助父母以無比忍耐和愛心去照顧嬰孩,也令人信任他人。岡田尊司在《人際過敏症》一書中指當人受到溫柔體貼的照顧時,就會分泌被稱為幸福/愛情荷爾蒙的催產素,這可緩和壓力與不安,也可增加對人的體貼與友善,接受別人的不好和原諒別人;

4. 血清素除了從曬太陽而來,也從受人尊重而來,所以成就感也可能提升血清素。

人腦會自動地追求快樂,避免不快樂的事

      這套理論也源於腦科學的研究。布魯寧指出,人類每天的種種行為和決定,都是為了追求良好和快樂的感覺,以及逃避令自己不愉快的事,這是由腦部自動化地進行的,不用人刻意去思考。(9, 18頁)

為什麼快樂很短暫?

      可惜,快樂的化學物質只會在一霎那噴出,很快就被新陳代謝掉,使腦部很快回復中性狀態,導致快樂的感覺不能長期停留(9頁)。

有新鮮感才會快樂?

        此外,腦部在接觸新鮮事物時的快樂感與接觸舊事物時的快樂感比較,前者所帶來的快樂感會更大。當我們重覆接觸一件令我們感到快樂的事,快樂感卻會下降,因為腦部已經漸漸適應了。難怪人類會喜歡有新鮮感的事物,並不斷設法尋求快樂,原來是因為受腦部分泌所影響。

用45天就可以改變大腦!

      布魯寧提出的快樂秘笈,不是設法製造短暫的、一霎那的快感,而是連續45天去建立一個令自己快樂的新習慣或改變一個舊習慣,例如換個方式做運動、與人連結、降低個人的要求、放鬆想控制時間的慾望。關鍵是持續45天,令腦部建立起新的路徑。注意:必須連續45天!因為這樣才能穩固地建立好新的路徑;如果有一天沒有做,就要重頭開始再計45天!

要持續45天才有效

      由於要用45天才能建立好新的腦部路徑,同樣道理,當我們一旦形成了一個壞習慣,亦很難打破(11頁)。當我們想建立新習慣時,會感覺不舒服,因為舊習慣就好像在大腦裡面已經鋪好的寬闊高速公路;相反,建立新習慣,就像腦細胞的神經元正在森林裡逐步開辟一條新路,所以要持續至少45天才能穩固地以新習慣取代舊習慣(10頁)。

      舉例,筆者曾定下目標,連續45天,每天做40種運動動作,每種動作做20次;另一些「快樂新目標」,是減少看電視的新聞報導(有專家認為重覆看新聞會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現在的新聞大多偏向負面報導)、降低要求、做完一件事才做另一件(抑制分心的衝動)。

      45天是一段漫長的時間,但只要想到一旦停了一天,就要重頭開始再多做45天,便只有堅持下去。

      新習慣建成後,的確比以往更容易做,也很快樂;這亦是改變壞習慣的秘方!況且,單是這45天持續地期望最終會達成目標,已經足以令腦部持續地分泌令人快樂的多巴胺、增加動力了!

      有關做運動,另一本腦科書籍 - 姚乃琳的《大腦修復術》,也提出連續40分鐘做「中強度」的運動對腦部是大有好處及有科學根據的。

沉迷和上癮的成因

      這些腦科學家,亦解釋了人類為尋求預期的回報或快樂感,因而容易沉迷某些活動,甚至上癮的原因;由於腦部一旦建立起一個習慣,就很難改變,所以亦因此難以放棄原有的壞習慣或上癮的事。


讀後感

與聖經吻合

        身為一位基督徒,筆者往往在書店看見這些心理學或腦科學的著作時便會產生疑問:究竟這些專家的論點和建議是否合乎聖經真理?

        聖經對信徒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待人處世的態度,都有許多建議,當然亦包括人際、情緒、心理方面。

        值得欣慰的,是從岩崎一郎的新書《改變人生的大腦鍛鍊》,知道原來聖經的話語,與一些現今好些腦科學研究的結論是吻合的!例如感恩、樂觀、人際關係、利他之心、因大自然而產生敬畏,這五點聖經也有提及。

        筆者本人正正因為從觀察大自然的現象而推論這世界一定有一位設計者,並非隨機產生的,於是加深了對創造主的敬畏之心,並因而開設這網誌,記錄和分析所見的種種自然現象,例如日出、雲隙光等,願藉此與人分享,為他人帶來啟發,這些完全吻合岩崎的講法(290-292頁)。

不合乎聖經 - 「人定勝天」

       但筆者亦發覺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和腦科專家或心理輔導者的主張,有不少令人懷疑是否合乎基督教信仰,例如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過於鼓吹「人定勝天」,著重靠個人的意志力與潛能,教人如何成功。有台灣網站亦指出現時的心理學,有些並不合乎基督教信仰的真理。

人類潛能不是無限

      美國數學科教學專家Jo Baoler(裘波勒),寫了一本'Limitless Mind'(中譯《大腦解鎖》)的書 ,她認為大腦的潛能無可限量(limitless),任何人也可以學到複雜艱深的數學理論。她這些主張,是為了打破天賦論及男性對女性數學能力的歧視。

      不過筆者認為她只提出成功的例子,也忽略了學生能否遇到好老師這一點。如果沒有好老師「教導有方」,有些人學習數學仍會是困難重重的!

對「正念可防止大腦老化」的研究結果存疑

      此外,岩崎一郎和日本的精神科醫生岡田尊司,不約而同地提倡正念(mindfulness,也譯作靜觀、正念認知治療法)這些現代西方心理學也提倡的治療法,其實與日本的佛教禪宗思想有關。(參考岩崎一郎《大腦鍛鍊》253頁;岡田尊司著作「容易受傷不是錯」282-287頁)。目前,靜觀在歐美香港的心理學界亦大行其道,但合乎聖經真理嗎?

       雖然岩崎引用研究結果去證明,與沒有鍛鍊正念的一組人比較,有鍛鍊正念的一組人即使到了七十歲,大腦機能還是停留在四十五歲的狀態,來力證正念的好處。

     不過,筆者存疑,因為兩批研究對象的生活、人生觀、性格、價值觀、處事態度等,不可能完全相同;鍛鍊正念的人,可能原本就對自己有所要求、有更優質的生活方式、注重健康,多做運動或其他有益身心的事。

      像正念這種放鬆身心的活動,的確有加強專注力及自我控制、調節身心、放鬆緊張、減低壓力的功效,所以可能因此解釋到為何可以防止大腦老化,更可改善情緒、加強專注力及記憶力、改善睡眠、提升成績、增強免疫力和緩解身體各種痛症,因為這些都與壓力有關;但這並不代表其他運動或活動沒有這類功效,例如唱歌、跳舞、耍太極、行山、游泳、默想等等。

人類是否快樂,由化學物質控制,沒有自主?

       筆者的另一疑點是,究竟人類是否完全被動地受腦部的四種化學物質所操控,彷彿感到快樂抑或不快樂是不由自己控制的?

       這些化學物質/內分泌/荷爾蒙,雖然是創造主在設計人類大腦運作時的一部分,但若要改變自己,是否可以完全靠人一己之力?

人類自我改變的能力

       沒有基督教信仰的心理學家、腦科學家、精神科醫生或輔導治療師,大都強調人類的自我改變的能力,尤其意志力、思想上的,例如「正向思維」(Positivity)、「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及「正念認知治療法/靜觀」(mindfulness)。

進化論vs創造論

      至於腦科學家布魯寧,更非常倚重進化論,認為人類是進化而來。這與基督教的創造論指人類是上帝所創造的說法,有天淵之別。

為什麼人類永遠不會滿足?

      聖經中《傳道書》的第一、二章都指出世間是虛空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令人心感到滿足,就算一旦得到心中所想,仍然不會滿足!

快樂的真正源頭

      想快樂,內心就先要有平安。耶穌說祂將祂的平安賜給我們,祂所賜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平安(《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

      保羅曾經歷許多危難,他說「我們藉着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着祂以神為樂」(《羅馬書》五章8節)。

      由此看來,基督信仰中的「快樂秘笈」,一定與世人的大不同。筆者期待看見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基於《聖經》真理的「快樂幸福秘笈」!

後記一

        2023年2月5日聆聽[權能時間]的講道,Bobby Schuller 牧師指出:

- 快樂的人生來自美善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而有意義的人生是建基於有永恒價值的事

後記二

        翻開聖經,不少經文都提到喜樂;例如《約翰福音》十五章11節,是耶穌親自解釋喜樂的源頭:「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詳情請參閱原文1-11節的上文下理。

      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4節寫道:「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保羅說他自己也是靠主大大的喜樂。(四章10節)

     保羅又提到「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加拉太書》5章22節)

        在一本名為《每日經歷神》(Experiencing God Day by Day)的書中,5月3日的文章《基督的喜樂》指出:喜樂是由我們與神建立的關係所培養出來的,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擁有基督內住的喜樂,並且在我們生活中,聖靈彰顯祂自己時,我們才能得著這種喜樂。

        快樂(喜樂)秘笈應該是基於《聖經》真理。想得到真正又持久的喜樂,是靠我們與創造主的關係,而不是靠我們自己。


*

留言